"中华"小行星的发现情况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18 04:20:17
关于"中华"小行星的发现情况的资料

事情还得从发现第100号小行星的美国天文学家华生说起。那是在1874年,天文学家公布,在这一年的12月8日将发生一次百年不遇的金星凌日(类似于日食,金星的影子慢慢地在日面上移动),最佳的观测地点在中国、印度一带。为此,10月10日,华生提前来到了北京,选好地形支起了望远镜。这时,距观测金星凌日时间还有两个月,干点儿什么呢?华生首先想到的是要搜寻一下新的小行星。果然,他马到成功,很快地在双子星座中发现了一颗从未见过的10等小星。经过几小时后,这颗小星已有了小小的移动。华生很快就知道,这是一颗新的小行星,编号为第139号小行星。这是他在中国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,为了表示对中国人民的敬意和友好感情,他恳请当时的清王朝摄政王坤亲王赐予他新发现的小行星一个名字。坤亲王为这颗小行星钦定的名字叫“九华”,意为“中国的福星”。

在此之后的“金星凌日”观测工作,进展也很顺利,取得了满意的结果。华生的“中国之旅”不虚此行,带着两项观测成果回到了美国。这次欢快的中国之行以及中国人民给予的极高礼遇使他终身难忘。为此,他将回国之后发现的第150号小行星起名为“女娲”。“女娲”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“女娲补天”中的传奇式人物。由于19世纪末的中国还没有专门从事观测和研究小行星的人和机构,因此,当时天空中只有这样一位孤零零的中国女神也是不足为怪的。

在20世纪初以前,在太空遨游的众多小行星中,虽然有两颗镌刻着中国人熟悉的“九华”与“女娲”的名字,但它们毕竟是由外国人“馈赠”的。由中国人自己找到的第一颗小行星,并用中国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是第1125号“中华”小行星。这个为祖国赢得荣誉的人就是原紫金山天文台的台长张钰哲。

20岁刚出头的张钰哲,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心踏上了留学美国的行程。1923年,他进入美国的芝加哥大学。1928年11月22日,张钰哲来到叶凯士天文台观测。在拍摄的底片上,他不仅熟练地找到了计划中要观测的那颗小行星,而且发现底片上还有另外的一颗。他连续追踪了九天,终于算出了这另外一颗星的轨道,这就是第1125号小行星。为了寄托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,张钰哲决定把它命名为“中华”,从而揭开了中国小行星研究史新的一页。

由于历史的原因,“中华”小行星以后再也未曾露过面。新中国成立后